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什麼是前瞻?

幾天前在路邊抽菸時
閒聊了個年輕人
他說近幾個月接了新工作
是間日本公司
主要的工作是幫日本政府
對台灣的大專院校跟各領域學科能創造出來的人才進行普查
主因來自於日本已經確定進入老年社會
每年都必須負成長百萬人口
所以必須有計劃的語言培訓及吸收台灣的高等教育人才做國力的填補
在這個計畫中
日本政府認為台灣根本留不住本土培養的人才
假如不主動出擊
人才只會流往新加坡 香港 中國
造成往後日本國的隱憂
咱們四周的國家如此用力 高瞻
然後咱們在建輕軌
然後落後產業永遠在抱怨高失業率
非得用外勞不可

2007年5月14日 星期一

一瞬之先

  我想將「一瞬之先」分成兩個層面來訴說,而事實上這兩個層面又是相互相關係的。

  首先,「一瞬」指的是靈感爆發的那一瞬,「一瞬之先」指的是在那一瞬之前發生的事,普遍的講法是「累積」,我的講法是「醞釀」,因為各人先決條件上的差異以及背景時空條件的際遇不同,所以有累積不一定就能成渠,但是要成渠必然是需要累積,但更重要的是那活水,過去知識的墊底加上現實世界背景條件的啟發,這就是活水,所以才會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要說:「若果知識的累積是那清澄的渠水,那靈光就是池水裡泛起的美麗漣漪,可遇而不可求」,累積的功夫被普遍認為是實力,然而實力之外更要有際遇的配合,這世界上有實力而懷才不遇的人從來不曾少過,恐怕拿這些人去填台灣海峽都能填平了,那成與敗的差異在哪裡,恐怕是在人的企圖心與毅力吧,這是外話,不予贅述。

  「一瞬之先」還有另一個意境,那就是誰先爆發那一瞬間的靈感。如果說靈感是池水裡的漣漪,那是否有共振的現象呢?確實是有的,同樣的事物或方法或突破性的思維,經常會在同一個時代忽然出現在完全不相干的數個地方,舉例來說,在不相干的地方,人們都想到用馬來當做騎乘的工具、想到麵條應該是細長狀的、想到碗跟盤子最好是圓的,甚至在某個時代裡,人們在相隔很遠的地方個別想到了可以用原子核的分裂來當做毀滅性的武器。這種知識突破的發生,來自於背景環境的相似度,當現實世界的條件累積到一個程度,突破性的思維就有很高的機會首先在某些跳躍性思維強的人腦海裡成型,在現實世界裡看起來,就好像是同頻率的音叉產生共鳴一樣。在資訊傳遞得如此快速的現今,產生腦內共鳴的機會更高、時間差更短,而這一點點微小的時間差,往往就是人與人之間產生成敗的關鍵。

2007年5月10日 星期四

獨持草上煙
貪戀杯中物
風雨尋縹緲
孤注作一擲

這是今天早上忽有所感寫的
意在言中,不予贅訴


獨嗜梗上氤
貪戀杯中物
風雨尋縹緲
孤注成一擲

這是後來修改過的版本

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酒為什麼好喝

酒為什麼好喝

就在它實在難喝

可是它難喝到

讓一切感覺變得好像不太重要

它讓好多事情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讓原本不會成立的事情似乎成立了

在一陣痛苦之後換取了短暫的可能

讓刀子燒過的喉嚨就值了

這就是酒

難喝的酒

2007年4月29日 星期日

4/22劫難

我把房子給燒了

4/22日我去PUB玩

回到家時真的非常地悲傷
我家整個非常悽慘
裡面燒得烏漆媽黑的

我常說
人真的不能托大
最近真的很倒楣
每當想說最倒楣大概就這樣吧
馬上就會發生更倒楣的事
裟婆這個
果然是磨練無名心的好地方阿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抽煙、喝酒、與歸屬感

昨日看了「門徒」

開頭阿力講了ㄧ句話

「我終於了解人為什麼要吸毒,
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空虛」

這話讓我頗有所感
原來抽菸喝酒也是這麼回事

人最難忍受的
就是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空虛
總是要找個什麼去填滿它

抽菸喝酒
為了一種歸屬感
ㄧ種歸屬於某ㄧ群人的歸屬感
這歸屬感
讓人覺得在空虛裡填了點什麼

這世界就是這麼一回事人
總是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卻又期望著有人跟你站在同一邊
幫自己的見解加力量
這真的是一種無名的空虛
這空虛讓人連自己也信不過

世上多的是凡人
少的是俠
能仗劍天下
獨排眾生
任俠果敢
又能有幾人

「但見我心耀明月
何須天地點塵光」
人總是沉在某個事物裡
也許是菸 是酒 是愛情 或是個什麼

完整與不完整
孤獨與空虛
這就是凡人

2007年4月5日 星期四

別課遺產稅,要讓有錢人甘願給

  遺產稅問題,在政策制定上確實是個兩難,主要由於遺產稅在台灣稅制上,是最為人民認同為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能達到財產重新分配,改善貧富差距的稅種。為眾所認同的,富有的人必然在遺產稅上做較大的貢獻,而達到社會公平正義,一但降低或甚致取消遺產稅的課徵,修法者必然被冠上圖利富人或財團的高帽,也正致因於此,在多次的稅制改革中,遺產稅成為最不能動的一道高牆,深怕由於稅制改革,而造成人心向背而遺失選民,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我認為不然。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生,人的遷襲變的更加容易意與頻繁,富有的人可以在國家與國家間自由移動,在種種國家稅捐政策中選擇對自己最有益者,所以在這個世代中,稅制的思考不能單單停留在社會公平正義的維持與貧富差距縮小的思維上,而應該更加地放大到如何達到多贏互惠,共得所需的全新思維上。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絕對不是以課徵遺產稅來不切實際地夢想那不易得到的稅收,而是要透過退休服務事業及醫療產業的整體國家政策配套,來達到讓有錢人願意把後半輩子與個人財產價值花費在這個國家的產業鏈上,這才是多方具贏的良方。
我在提出這樣論點的同時,依據的是數個人性基礎的考量,一.富有的人是較善於做規劃的,也同時是比一般人更有財務規劃上的需求的,在這樣條件下,如果沒有偶發事件的發生,則大部分的例子裡,富有的人多能透過種種的財經政策或是國家間的財產轉移來達到規稅的目的,所以除去不可奢求的特殊意外,在遺產稅上能課到富人的錢,多是象徵意義多過實質。二.由於遺產稅的課徵,將使國際熱錢,特別是退休養老消費這個部分,以較少的比例流入國內市場,為求表象的名目而放棄實質的導入,這是捨大而取小,不明智之舉。三.以財富重新分配的觀點而言,應當鼓勵貧窮者進入就業市場,創造就業機會,而讓錢以稅收的方式流入政府體制,再以社會福利或社會救助的方式幫助貧窮者,是最沒有效率也是最沒有激勵性的做法,對貧困者只有短利而沒有長期的依持。
  基於以上三點的論述,我深切認為,應當以國家力量發展臨終醫療.老人照護.休閒養生等國家競爭力,而全面取消或降低遺產稅的課徵,以做為吸引近者如香港、日本等東南亞富有國家的養生族群,再者吸收大量在中國投資的外商經理人在台灣進行休閒醫療,併依台灣固有天然條件,整合休閒與養生於一體系,創造一個富有族群願意留下來將錢花在這裡的環境,這將促進整體的產業鍊而增長就業人口,隨著世界老人化的漸進,則必然可以造就國內為一共富的社會。